瑞文文摘
返回首页 |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
关键字:教育 | 时间:2012/2/10

在调动学生朗读兴趣方面的尝试


在调动学生朗读兴趣方面的尝试
开学后的第三天,语文阅读课上教学《天窗》一课。这是一节令我郁闷透顶的语文课。这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。我设计了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,精读第二部分的思路。在一开始,我们先齐读了第一自然段。在这一段中,第三句话是一句比较重要的句子。我进行了指导朗读,然后请学生们自由进行了练习,接着想请几位学生进行展示。我在预设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,学生们应该不会有困难。可是出乎意料的是,对于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,学生们并不感兴趣。在我的再三动员下,才有两名学生举手读课文。课上到这里,我的气真是不打一处来。心里想,这些孩子到底想要怎么样呢?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愿意回答,怎么在课上就这么懒呢。越想越气,就对他们发了火。
课后,我就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反思。学生在课上发言不积极,老师发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只能是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不爱发言。兴趣是才是最好的动力。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还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。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,读《支玉恒老师课堂情趣艺术》一书,给了我很大的启发。在一节课堂实录中,支玉恒老师巧妙地运用了“激将法”很好的挑起了学生们读课文的欲望。这引起了我的思考。平时,老师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,鼓励学生多发言,唯恐他们不读不说不参与。久而久之,学生们对这些“美丽的语言”已经习以为常了,很难再以这样的方法调动起四年级孩子的积极性。于是我决定,也来一个“请将不如激将”。
在教学第三课《快乐的足球赛》一课时,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,我是这样进行的:师:这首儿童诗共四页,咱们按页数读。谁愿意读第一页?(这时有几个学生举手)还有没有想读的?(有几个学生想举又没举,拿不定主意)想好了没?好,现在没举手的就别再举了,再举也不算数了。请举手的同学都站起来。你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一页的课文。(坐着的好多同学一看不是一个人读,挺后悔的,也想站起来读,被我制止了)上课发言、读书的机会都是你们自己积极争取的。你没举手,就没机会了,想读也不行了,不让你读了。现在站着的同学最积极,你们读第一页,开始!(学生读课文。在这一批学生里,有一个我们班平时特别不爱发言的孩子,等他们读完了,我特意表扬了他)我要特意表扬一个人,张欣平时听不爱回答问题的,可是这次他站在了第一批举手的同学李,他进步了没有?答:进步了!师:那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。好,第一批同学坐下,谁想接着读起立。(更多的人都站了起来,读得很起劲)好,坐下。现在只剩下两页了(对着张欣),老师想进一步提高你的胆量,这两页一页长一页短,你敢读哪一段? 答:敢读长的!师:好,就请你读长的这一页,我们全体同学读最后少的那一页。就这样,在我的激将之下,学生们情绪饱满的读完
了课文。比之以前读课文时,有人人在神游,心不在焉,要有效得多了。而且,一个额外收获是:由于对张欣的这次表扬,使得他在这几天的学习中,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,都以一种非常主动的态度在学习。我心里暗喜,第一次试验成功!
在今天教学第四课时,我又改变了策略。这一课是《芦叶船》。在给课文分完段落之后,要进行朗读课文了。我问:要学好课文,首先要读好课文,那么怎样才算读好课文了呢?答:要读的正确、流利、通顺。师:对一至三年级的小孩也提着几个要求,我觉得对我们四年级的学生来说,读好课文,这还不够。再想想,要读好,还要读得怎么样?答:有感情。问:要想读得有感情,得注意些什么呢?(在我的引导下,学生们总结出要注意语气、语调和语速这些方面。)好下面我就一起先来读读课文。课文的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,谁能读得正确通顺流利?(有几名同学举手)好,拒收的同学都站起来,一起给同学们读一读,我们看看是不是能读得正确流利通顺。(学生齐读课文,确实不错。)怪不得那么自信,读得真是不错!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服不服?(有人说服,也有几个很小的声音说不服)不服的同学站起来,也来给我们读一段,让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不服的资本。(由于不是一个人读,所以大家都不怕,站起来好多同学,他们一起读了第三自然段。不过由于这一段比较长,有一定的难度,所以读得不是很理想,孩子们自己也有一些泄气,我及时地进行了鼓励)没比过他们没关系,多练练,完了咱们再比!还有一些同学没读呢,你们想不想读?(
由于刚才的失败,没有一个人举手)大家都不想读,那正好,我正想读呢,让我读一段吧,行吗?答:行。师:那这样,还没读过课文的同学们,谁愿意跟我一起读,就站起来读。(最后剩下的几个人都站了起来,我们一起读完了第四自然段的课文,虽然这些孩子的声音不大,但还算通顺流利)最后一部分有四个自然段,咱们男生和女生来个比赛吧,男生读一段女生读一段,然后再男生,最后再女生。生:好!(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,因为要比赛,每个人的情绪都很高。)
就这样,我们在一种轻松与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朗读课文的内容。通过这两次的教学,我体会到,只有抓住孩子心里,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,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。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,我该多了解学生的想法,因材施教,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



上一篇:《天窗》教学片段反思

下一篇:黄继光》教学案例

Copyright ©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